节约90%传输带宽和存储!当虹「感知压缩+AI大模型」亮相轨交盛会
这两天,“中国轨道交通行业第一展”在南京举办。
它就是2024北京-南京国际城市轨道交通展览会暨高峰论坛。
面向轨道交通行业,当虹科技展示了哪些亮眼技术?
在展会现场,我们找到了当虹科技轨道交通解决方案工程师聪哥,请他带我们看看
——实时视频10倍感知压缩、AI大模型赋能轨交视频分析、智能安防综合管控等核心技术和能力。
快跟小编一探究竟吧!
“不仅节约90%带宽与存储,一年还省下14万度电”
为了守护安全,我们每天乘坐的地铁都有视频监控时刻守护。这些视频产生大量数据,要存储起来,方便统一管理。
提到存储,跟我们的手机一样,地铁存储服务器的“内存”也是有限的。随着视频数据量越来越大,公共安全对存储的时间要求也从30天延长到90天,甚至180天。
有一天,存储爆满了怎么办?
其实,不扩容存储,对视频数据量进行“瘦身”也可以。“画质基本不变,但每路视频码率从7000多kbps下降到600多kbps,压缩了十倍以上。”在当虹科技展位上,聪哥指着现场实时画面向我们介绍感知压缩技术。
他举例说,一条地铁线路近1800路视频,90天24小时数据记录量高达9000TB。这相当于存储了230万部的1080P高清电影,需要22台存储服务器才能存得下。
如果采用当虹科技的感知压缩技术,仅需要部署2-3台存储服务器就能存下。不仅节省了中心端90%的存储空间,还节省了70%的机架空间和能源消耗,一年至少省下14万度电。
“那怎样保证视频画质不损失呢?”现场有观众发出疑问。
“首先是感知压缩算法,主要对地面、墙壁等不重要的因素进行高效压缩。其次,即使是被压缩的画面,在中心端通过还原算法,也能还原回来。”聪哥给大家演示了一番,左边是还原前的画面,右边是还原后,模糊的楼梯竟然逐渐变得清晰起来。
“用上AI大模型,地铁出行更安全、更高效”
除了视频感知压缩,当虹科技还展示了AI大模型赋能下的视频识别。
地铁站人员流动性强,尤其是早晚高峰运行期间,人流大量聚集。乘客摔倒、车门夹人、误闯轨道区域、包裹遗留,这些都是地铁安全运营要时刻关注的异常行为。(小编曾经背包被门夹住)
相比人工巡检,能“看懂”视频的AI技术,反应速度更快,在异常行为发生的瞬间进行检测和报警。
当虹科技轨交视频智能分析平台,通过分析实时客流和监测存在安全隐患的行为,向地铁管理部门发出告警。这个平台结合了AI大模型中多样化的分析算法,进一步提升在各种场景下的监测能力。
例如在杭州,地铁19号线被称为机场轨道交通快线,是很多打工人“打卡”的线路,当虹科技的视觉AI分析技术在这里守护着人们每天的出行。此外,杭州地铁7号线、8号线,还有绍兴的地铁1号线等,也都有当虹科技的技术支持。
聪哥告诉我们,基于当虹科技BlackEye多模态视听大模型,轨交类的视频分析能力再上一个台阶。除了已经落地应用的视频结构化、视频AI分析等,跨模态体积视频、轨迹追踪等AI能力,也即将在地铁场景落地应用。
目前,还有部分轨交业主单位通过当虹科技安防集成平台,融合视频监视系统、入侵报警系统、出入口管理系统、安检系统、电子巡查系统,打造更全面、更高效、更安全的轨交视频解决方案。